⒈ 敵軍到了城下,抵抗不了,被迫簽訂的條約。
英a treaty signed under coercion; humiliating treaty of peace;
⒈ 敵人兵臨城下時(shí)被迫接受的屈辱盟約。
引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“楚 伐 絞 ……大敗之,為城下之盟而還。”
杜預(yù) 注:“城下盟,諸侯所深恥。”
明 劉基 《春秋明經(jīng)·晉郤缺帥師伐蔡戊申入蔡諸侯盟于扈》:“今以孤軍攻之,而城郭失其守,甲兵失其衛(wèi)。使 蔡侯 泥首受罪,以為城下之盟。謂 晉 師不強(qiáng)而若此乎?”
⒉ 泛指被迫簽訂的屈辱條約。
引清 夏燮 《中西紀(jì)事·互市檔案》:“英 人已在 香港 出示起造房屋碼頭,視為己有。未幾將軍參贊至 粵,遂以六百萬及 香港 一島,為城下之盟。”
嚴(yán)復(fù) 《論南昌教案》:“道 咸 之際,海禁未開,疆吏不達(dá)外情,交涉動(dòng)至決裂,城下之盟,有 金陵、天津 諸條約。”
⒈ 敵國(guó)軍隊(duì)兵臨城下,抵擋不住,被迫與敵人簽訂和約。語出后用以比喻戰(zhàn)敗屈服的意思。唐·楊炎〈大唐河西平北圣德頌·序〉:「二月乙丑,皇帝以五命之服詔太仆崔偁總中權(quán),專上將,誓軍前之士,卻城下之盟。」
引《左傳·桓公十二年》:「大敗之,為城下之盟而還。」
《東周列國(guó)志·第五五回》:「君民效死,與城俱碎,豈肯為城下之盟哉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