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指病已危重到無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發(fā)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。
英sick beyond cure; past all hopes;
⒈ 謂病情險(xiǎn)惡無法醫(yī)治。亦以喻事勢嚴(yán)重?zé)o可挽救。語本《左傳·成公十年》:“公疾病,求醫(yī)于 秦。
引秦伯 使醫(yī) 緩 為之。未至,公夢疾為二竪子,曰:‘彼良醫(yī)也,懼傷我,焉逃之。’其一曰:‘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’醫(yī)至,曰:‘疾不可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(dá)之不及,藥不至焉,不可為也。’公曰:‘良醫(yī)也。’厚為之禮而歸之。”
金 王若虛 《王內(nèi)翰子端詩近來陡覺無佳思》詩:“功夫費(fèi)盡謾窮年,病入膏肓豈易鐫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五二回:“吾觀 劉琦 過於酒色,病入膏肓,現(xiàn)今面色羸瘦,氣喘嘔血;不過半年,其人必死。”
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蓮香》:“生哽咽良久,自言知罪,但求拯救。 蓮 曰:‘病入膏肓,實(shí)無救法。’”
⒈ 膏,中醫(yī)上指心下脂肪。肓,膈上薄膜。膏肓相傳是身體內(nèi)藥力所不及的地方。病入膏肓指人病重,無藥可救。語本后比喻事情已到無可挽回的程度。也作「病染膏肓」、「病在膏肓」。
引《左傳·成公十年》:「醫(yī)至,曰:『疾不可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達(dá)之不及,藥不至焉。』」
《鏡花緣·第一三回》:「賤妾之恙,雖得女兒取參略延殘喘,奈病入膏肓,不啻風(fēng)中之燭。」
《歧路燈·第二〇回》:「熱腸動處真難默,冷眼覷時(shí)便欲暗;病入膏肓嗟已矣,愿奉宣圣失言箴。」
近不可救藥
英語lit. the disease has attacked the vitals (idiom)?; fig. beyond cure, the situation is hopeless
德語für jemanden kommt jede Rettung zu sp?t (Sprichw)?, jemandes Krankheit ist unheilbar (Sprichw)?
法語littéralement : le mal a pénétré dans la région du diaphragme et du coeur, être malade à la dernière extrémité, être atteint d'une maladie incurable, être miné par une maladie incurable, maladie mortel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