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放逐罷黜。
⒉ 放縱自棄。
⒈ 放逐罷黜。
引《漢書·昌邑哀王劉髆傳》:“賀 嚚頑放廢之人,不宜得奉宗廟朝聘之禮。”
宋 曾鞏 《太祖皇帝總敘》:“三代盛矣,然 禹 之孫 太康 失國(guó), 湯 之孫 太甲 放廢。”
明 文徵明 《周康僖公傳》:“及一時(shí)放廢諸臣,皆國(guó)家舊人,去不以罪,所宜録用。”
⒉ 放縱自棄。
引《明史·文苑傳二·王廷陳》:“屏居二十餘年,嗜酒縱倡樂,益自放廢。”
清 王晫 《今世說·德行》:“﹝ 孫宏 ﹞抱經(jīng)綸之宏略,少不見用於時(shí),中歲輒自放廢,與方外緇衲為侶。”
王國(guó)維 《<紅樓夢(mèng)>評(píng)論》:“今使為 寶玉 者於 黛玉 既死之后,或感憤而自殺,或放廢以終其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