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神靈的意志。
英providence;
⒉ 神情意態(tài)。
例神意不變。
英expression and manner;
⒈ 謂神靈的意旨。
引《詩·小雅·楚茨》“工祝致告,徂賚孝孫” 漢 鄭玄 箋:“孝孫甚敬矣,於禮法無過者,祝以此故致神意,告主人,使受嘏。”
孔穎達(dá) 疏:“以此之故,於是致神之意,以告主人令之受嘏。”
唐 柳宗元 《為耆老等請復(fù)尊號表》:“至於今歲,紛綸尤盛,風(fēng)雨必順,生長以時,五稼盡登,萬方皆稔,神意人事,正在於斯。”
⒉ 神態(tài)心意。
引漢 傅毅 《舞賦》:“形態(tài)和,神意協(xié),從容得,志不劫。”
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文學(xué)》:“張 遂詣 劉,劉 洗濯料事,處之下座,唯通寒暑,神意不接, 張 欲自發(fā)無端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五六回:“此時 寳玉 雖醒,神意尚自恍惚。”
瞿秋白 《赤都心史》一:“于此間突然遇見粗暴剛勇的畫筆,將來派的創(chuàng)作,令人的神意由攸樂一變而為奮勤。”
⒊ 指藝術(shù)作品的精神風(fēng)韻。
引清 姚衡 《寒秀草堂筆記·賓退雜識一》:“頃帖賈 邵生,持 李穀齋 收藏本來售,乃其素所寳愛者,神意遠(yuǎn)不逮此。”
⒈ 神情、意志。
引《后漢書·卷五一·李陳龐陳橋列傳·陳禪》:「笞掠無筭,五毒畢加,禪神意自若,辭對無變。」
《紅樓夢》第五六回:「此時寶玉雖醒,神意尚恍惚。」
⒉ 神明的意志。
例如:「歹徒謊稱神意騙人錢財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