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兩手反綁。
例面縛西都。——南朝梁·丘遲《與陳伯之書(shū)》
面縛兩降將。——清·邵長(zhǎng)蘅《青門(mén)剩稿》
英with one's hands tied behind one's back;
⒈ 雙手反綁于背而面向前。古代用以表示投降。參見(jiàn)“面縛輿櫬”。
引《左傳·襄公十八年》:“乃弛弓而自后縛之。其右 具丙 亦舍兵而縛 郭最,皆衿申面縛,坐于中軍之鼓下。”
楊伯峻 注:“面縛,即自后縛之。”
《史記·宋微子世家》:“周武王 伐 紂 克 殷,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(mén),肉袒面縛,左牽羊,右把茅,膝行而前以告。”
司馬貞 索隱:“面縛者,縛手于背而面向前也。”
唐 柳宗元 《為裴中丞伐黃賊轉(zhuǎn)牒》:“謂宜投戈頓顙,面縛乞身。”
元 尚仲賢 《單鞭奪槊》第一折:“你既肯面縛歸降,我也須降階接待。”
嚴(yán)復(fù) 《原強(qiáng)續(xù)篇》:“是何異驅(qū)四百兆之赤子,繫頸面縛以與其仇,以求旦夕之喘息。”
⒈ 雙手被反綁在背后而面向前。
引《史記·卷三八·宋微子世家》:「周武王伐紂克殷,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(mén),肉袒面縛,左牽羊,右把茅,膝行而前以告。」
《文選·孫楚·為石仲容與孫皓書(shū)》:「小戰(zhàn)江介,則成都自潰,曜兵劍閣,而姜維面縛。」